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原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她的前身是1935年9月由法公董局创办,最初名为“喇格纳小学”。于1960年几经更名后确定为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1995至2002年期间,济南路第二小学、复兴中路第三小学、黄陂南路小学及吉安路小学先后并入本校。2007年学校由原来的济南路61号搬迁至现在的嵩山路69号,命名为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2021年1月学校由原来的嵩山路69号搬迁至现在的自忠路455号,同期与复兴中路二小合并为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2021年年底,黄浦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在教育等领域持续开展战略合作。黄浦区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地缘相融、人缘相亲,黄浦区与上海交大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近年的招生工作中,学校一直坚持均衡分班,不开设重点班、快慢班、特色班、实验班。同时在招生过程中,不组织报名或变相报名,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测试、测评、面试、面谈或调查,不收任何学生的简历等材料;招生录取不与任何教育培训机构挂钩。充分体现本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精神。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信息技术先进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首批)、上海市场地开放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少先队雏鹰大队、上海市场馆课程合作先进集体、连续四轮被评为上海市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每年被区教育局评为办学绩效考核优秀单位、黄浦区文明单位、黄浦区体育传统项目(篮球、田径)学校。在85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从规范走向优质。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在坚守与创新中追求卓越,并主动承担辐射优质教育的社会责任,办学成效显著。
学校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在这里,童言可以无忌;在这里,童心可以飞扬;在这里,童年可以难忘”的办学理念,从而概括出“童味教育”的办学哲学。以营造童味浓郁、童趣盎然的“童味校园”,培育童心踊跃、飞扬梦想的“童真学生”,塑造流淌童心、呵护儿童的“童心教师”,开发浸润童味、满足需求的“童味课程”,实施弥漫童趣、放大童声的“童味课堂”,通过富有“童味”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家校联动踊跃,教师学生快乐地同成长,从而办出本校独有的特色。
一、“童味教育”的含义
“童味教育”是一种忠贞不渝的信仰。教育的文化——心理过程,简言之,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童话王国”中体验“童味”的魅趣。我们以“基于儿童立场”的表达,作为我们的教育追求——“童味教育”。我们相信,“童味教育”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营养和动力。
“童味”,即富有儿童天真纯朴味道的意思。“童味教育”,即让学校教育充满“儿童味道”,是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童味教育”以儿童发展为主,以倾听、呼应并引领儿童的身心发展为要,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温暖的旅程,追求充满“童真”、“童趣”的教育。
二、“童味教育”的特质
童真、童心、童乐、童趣是构成儿童特征的四要素[1],也即构成“童味教育”的四大要素。我们分析了“童味教育”的内涵,并提出了“童味教育”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童味教育”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童味教育”虽是我校的教育哲学,但我们已将其抽象的概念具体细化为“在这里,童言可以无忌;在这里,童心可以飞扬;在这里,童年可以难忘”之办学理念以及“做儿童喜欢的教师,办富有童味的学校”之发展愿景。也就是说,“童味教育”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已将触角伸及到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教师、管理、文化等诸多方面。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2、“童味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引性
“童味教育”作为我校的教育哲学,也是我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目标的追求,更是学校能动的精神财富。“童味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与信念,并努力将其演绎成自己日常学习和工作的行为准则,使我校全体师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我们全体教师万众一心。“童味教育”已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教育效应,使整个学校都融合在充满童味的教育氛围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全面地发展。
3、“童味教育”具有独特性
“童味教育”是我校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尺。学校在创立“童味教育”品牌中,其实施途径是与众不同的,尤其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凸显“童味”,让孩子在大课堂中体味课程之趣,并努力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成为本地区一所具有特色化办学理念、系统化教育资源的“童味学校”。
4、“童味教育”的信条
我们信仰的“童味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天性,应当让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符合其自身的需要、本能、兴趣与理想;我们信仰的“童味教育”应该精心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身体与心智的成长提供营养,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主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信仰的“童味教育”需要教师立足儿童视角,用自己的童心唤醒孩子们的童心,用自己的童真滋养孩子们的童真,用自己的童趣激活孩子们的童趣。
(1)教育:富有童年味道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即一种文化——心理过程。一切的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也就是说,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即一种文化——心理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充满自主与自信的快乐童年”。
(2)学校:营造“童话”校园
我校兼顾考虑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和适应本地区同类学校整体发展态势的现实需求,将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确定为:让“童味教育”的探索从基础走向高端,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在本地区成为一所具有特色化办学理念、系统化教育资源的童味学校,具体表现为“优化资源,特色发展”。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整合社区资源,挖掘学校周边浓厚的“在地文化”资源,进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在本地区成为一所具有高质量教学效益的现代化学校。
(3)儿童:张扬童心的自主探索者
自由是人最可贵的财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给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奔跑的无限空间。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探索的天性,是世界的发现者,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探究世界的愿望。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在智力、个性、动力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不代表儿童的好与差之分,而是要求教育的个性化。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表现为未成熟、未确定、未完成的状态,教育的功能在于激发出儿童的最大可能性,帮助儿童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4)教师:富有思想的行动者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作为“童味教师”,首先要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教育上的有心人。教育家与教书匠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家有着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善于积累与思考,并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教书匠”并不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教育家才是教师要追求的目标,教师应该致力于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及时总结与反思,记录精彩的教学片段、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关键在于思想本身。思想的源泉在于教育实践,教师要善于将不同的教育碎片有系统地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打造与众不同的教学品牌。这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学校致力于培养有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的成熟教师,引导教师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教育理念和经验,提炼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主张”;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高学校骨干教师的含金量。
(5)课程:一段温暖的旅程
我们珍视儿童的自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也希望“课程是充满魅力的旅程,孩子们可以自主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并从中收获学习的快乐。”因此,“童味课程”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系统,可以为儿童自主发展提供可能性和诠释。它不是单向度的执行系统,而是有反思精神贯穿其中,有着儿童的主动参与和选择。
我校的“童味课程”是指具有魅趣的课程,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它冲破了一般意义上“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概念,它拓宽了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实际意义上是一种大课程观。“童味课程”不仅蕴涵于儿童必修的基础型课程之中,还渗入于拓展型课程及探究型课程之中。它是一种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及优化学校、家长、社区、社会各种资源的“草根式”课程,是学校本位式课程。这种课程犹如生活场景能够强烈地吸引儿童,使儿童在“童味课程”中愉快学习,快乐成长,同时也能催化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6)教学:最富有意义的游戏
“游戏”的起点在于儿童的本性,“游戏”的有效进行在于教师的激励与引导,“游戏”的落脚点在于使儿童沉浸在这种游戏之中,保持一种心灵期待。打造“童味课堂”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方法组织教学过程,采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魅趣。在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下,教学过程的灵活组织下,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下,儿童真正地融入了课堂。知识不再是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符号,而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儿童的脑海里回荡,由儿童自己串联和建构,并由此产生创造性的结果。儿童在这过程中,由最初的“游戏”参与者,转变为“游戏”的创造者,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即人在潜意识中倾向于获得主动地位而对某一活动进行控制的体验。学习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活动,儿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意识到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课堂的“童味”和教学方法的引领,提高了儿童学习的动机,儿童开始期待“游戏”的进行,而不是逃避和被迫加入。学习成为儿童主动的愿望,每一次的“游戏”都是儿童创造性发挥的过程,给儿童提供了全新的旅程。